亚博足彩

图片

您的位置:首页 > 代表工作 > 代表之声

驻蚌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第一小组:强化区域内外协调,打造蚌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发展策略调查及建议

发布时间:2018-10-16 10:38 来源:蚌埠市人大网 点击数: 字体:【  

强化区域内外协调,打造蚌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发展策略调查及建议

驻蚌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第一小组

 

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主要做法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省着力构建科技成果开放共享机制及建立科技成果寻找捕捉机制,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科技成果与创业项目及投资机构、企业等对接。2017年,全省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49.57亿元,较上年增长14.8%;全省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70.7亿元,较上年增长34.2%。就蚌埠市而言,通过不断增加科技成果供给、畅通成果转移渠道、强化成果转化应用,使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017 年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达22 亿元、高新技术产品达450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251.4 亿元,分别是2010 年的5.5倍、4.6 倍和3.9 倍,年均增长17.5% 29. 0%22. 3% ,有力促进了产业优化升级。围绕成果转化,蚌埠市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出台《亚博足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两个中心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和《亚博足彩进一步支持驻蚌单位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意见》,对企业购买科研成果并转化的给予实际成交额20% 的补助,其中购买省外成果的省科技厅再给予10% 补助; 对科技人员携带成果来蚌转化,给予固定资产投资20%补助;对成果转化形成的产品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或新产品的给予5 万元奖励。对驻蚌科研院所和高校把科技成果转让给本市企业,给予实际成交额10%奖励。

(二)增加科技成果供给。围绕硅基新材料、生物制造、智能装备制造、电子器件等主导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微电子机械系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现有研发平台技术优势,紧盯产业链核心关键技术,组织实施一批科研攻关计划,在信息显示模组、4G 通信、光伏等产业取得了一批重大核心关键科研成果,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成果支撑。

(三)搭建转化平台。加强与中科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合工大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定期梳理一批先进适应的科技成果,向相关企业精准推送,引入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与中科院合作共建中科院(蚌埠)科技成果交易转化孵化中心、建成上理工蚌埠成果转化基地。在工业集中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了22 个科技路路通基层服务站点,解决产学研合作最后一公里难题。

(四)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在全省率先开展专利权、商标权质押贷款,累计为100 多家企业办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20 多亿元,受益企业数居全省首位。设立2 亿元的天使投资基金、23 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20 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基金和30 亿元硅基新材料产业发展基金,创新资金链不断完善,为成果产业化提供资金保障。

(五)着力发挥驻蚌科研单位作用。采取一事一议加大对驻科研院所在蚌转化成果的支持,依托蚌埠玻璃院建成了玻璃新材料产业园、依托兵器工业214 所建成了MEMS 产业园、依托电子科技41 所建成了电子测量仪器产业园,一大批科技成果相继落地转化,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一窑五线光伏电池超白盖板玻璃生产线投产、浮法技术生产超薄玻璃突破行业极限、国内唯一500GHz 太赫兹信号源投产,成为亚博足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最大亮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环节,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近年来,我省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稳步推进,实现较大突破,取得显著成效,但与实际需要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也与先进地区有有不小距离,主要表现为:

(一)相关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亟需完善。一是组织模式固化导致科研成果与市场脱节。目前高校科研经费来源主要以纵向项目和横向项目为主。横向项目属于产学合作性质,主要是高校帮助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针对性强,成果转化的压力较小。纵向项目主要是国家或地方财政经费支持,该类项目追求技术先进和成果新颖,成本意识较弱,市场接受能力有限,从而造成成果难以转化。二是管理制度缺陷导致科研环境与需求不同步。从现行的科研评价体系和职称晋升要求看,项目层次、经费数量、成果(论文)奖励是主要评价指标,对科研成果应用与推广重视不够,导致科研队伍从事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制约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从科研经费投入比例看,政府投入高校的科研经费主要集中在基础研究和科学前沿,缺少对成果转化经费的持续支持。由于经费投入比例不协调,高校科技成果大多缺乏中试环节,成果技术成熟度低,从而造成成果难以转化。三是运行机制封闭导致校企之间缺乏协同。高校科研的高、精、尖与企业追求的短、平、快相去甚远,校企合作难免出现价值冲突,从而导致高校科技成果因缺少必要的合作契机难以转化。另外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引导和放大效应还不明显,技术类无形资产定价难,价值评估流于形式的现实难题,科研单位内部分配机制不健全,影响了单位转让科技成果的积极性。

(二)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亟需加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造成了科技资源的巨大浪费,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实验室技术没有经过高水平的中试孵化,缺少专业的技术与产学研用信息共享平台,又缺少技术专业评价与保障体系,造成实验室技术成熟性低。现在我国现实正面临着生产使用企业因为没有技术在找技术,而找到技术由于难以识别和判断技术的成熟与先进性而造成不敢使用的局面。造成科技成果供应端存在技术成果不会卖、不好用、不值钱;而成果应用端又存在技术不好找、不敢用、不会用的局面。科技成果市场机制不健全,商业模式单一,估值体系缺失,交易方式不够灵活等弊端严重制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三)科技成果的市场化水平亟待提高。一是信息交换不对称。高校、科研工作者和企业三者之间缺乏交流机制和平台,信息交换不畅,必然导致企业希望能找到合适的项目进行投资,却经常苦于无门。有些高校和科研工作者虽然拥有成熟的科技成果,却经常得不到转化成果所需的资金,从而制约了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二是中介服务不完善。中介服务机构的稀缺导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供求信息沟通不畅,成为制约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瓶颈。三是风险投资不积极。在发达国家,风险投资是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手段。美国90%左右的高新技术企业受过风险投资的帮助,而我国风险投资仅占投资总额23%左右。完善风险投资机制,鼓励风险投资进入高校成果转化领域是拓宽经费来源渠道、提高高校成果转化的重要手段。四是知识产权权属界定模糊。对职务发明所涉及的知识产权的权利归属规定模糊,没有提供明确的判定标准,不能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还会引起学校、学院及个人三者之间的争端,增大技术转化的成本。五是激励机制不完善。我国高校体制管理弊端致使高校在个人成果奖励方面没有有效确立对职务发明做出重要贡献的合理激励机制,科研团队的个人贡献率及分配原则没有合理的规范措施,阻碍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顺利进行。

  (四)企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需进一步提升。企业研发投入质量不高,结构不优的问题普遍存在,表现为研发投入强度低,科学研究和原始创新活动弱化,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比例低,整体没有进入内生增长、创新驱动发展阶段。多数企业尤其是民办企业的规模较小、科技意识不强、科技成果利用热情不高、劳动者素质不高,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弱,难以吸纳科研成果进行中间试验并用于生产。同时,缺少金融政策支持、风险分担机制缺失、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也客观上对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的形成造成障碍。

(五)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区域协调性有待强化。我省各地区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重复单一,缺乏系统设计和创新价值链分工协作。创新体系的建设还不够完善,体系之间的协调不够,地区之间的创新能力差距较大,协作性不强,创新要素流动不畅,共享不足,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带动和引领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没有形成强大的全省联动、分工合作的创新网络体系,影响了创新质量与创新效率,势必对创新强省的建设造成不利影响。

三、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策略建议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明确要求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今后一段时期,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从机遇来看,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实施中西部开发、一带一路、军民融合、创新驱动等重大发展战略带来新利好。新修订的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国务院出台的《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和我省出台的相关政策,将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释放出更多活力。从挑战来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本就是一项世界性难题,要做好有相当的难度。另外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企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化任务艰巨;区域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对重大项目、领军人才和创新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此外,土地、资源、能源和环保的刚性约束也越来越严格。这就倒逼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在科技成果转化利用、创新载体建设、科技服务业发展等关键环节先行先试,打通成果转化这个中梗阻,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巨大潜能。

(一)加强顶层设计,增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主体内生动力。一要明确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充分利用蚌埠的优势资源和区位优势,聚焦相关产业的发展要求,在合芜蚌创新体系的主框架下,在蚌埠创建安徽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统筹能力建设,构建支撑体系,构筑创新网络,进行体制机制的适应性设计。消除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创新要素流动,鼓励创新资源共享,实现体系之间的互联互动,提高创新效率。打造立足蚌埠,服务安徽,面向全国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省级综合性示范区,并努力具备全国性的影响力。二要健全市场机制,激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力,建立健全市场化专业化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机构,促进科技成果信息与需求信息的高效交流对接,消除信息不对称。完善中介服务,建立专业化的服务机构,培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完善风险投资机制,鼓励风险投资进入高校成果转化领域是拓宽经费来源渠道、提高高校成果转化的重要手段;健全知识产权权属界定制度,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降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制度成本;完善激励机制,有效确立对职务发明做出重要贡献的合理激励机制,规范科研团队的个人贡献率认定及分配原则,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顺利进行。由于科技成果具有无形资产的独特性,科技成果的先进性、成熟性难以识别和判断,其价值难以准确合理确定,操作时缺乏对科技成果价值科学的评估标准和原则,因此形成科学的成果价值体系及价值形成机制十分重要。三要提高企业吸纳科技成果的主动性和能力,鼓励企业开放式创新,主动承接和转化研发机构、高等院校的科技成果,对购买科技成果的给予补助。支持企业与研发机构、高等院校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开展研究开发、中试熟化与产业化开发。四要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建设对固有创新考核机制进行改革,将创新能力建设、体系支撑、网络协同进行系统设计,达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效率、效益的高度融合。

(二)打造与产业相关的技术工程化和技术产业化平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不畅,从技术供给侧来看,院所高校存在着技术不会卖、技术不实用、技术不值钱等问题;从技术需求侧来看,企业面临着技术不好找、技术不会用、技术不敢用的困惑。从中介平台来看,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虽有长足发展,但总体上缺乏对上与科研院所和高校、对下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导致许多有前途的科研成果无法被挖掘和发挥效益。对此,建议加快高水平技术工程化和技术产业化平台建设,提升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水平,着力提升各类工业园区的质量和档次,完善基础设施和功能区建设,特别是公共创新资源的建设,使之真正成为企业自主创新的基地、创新成果转化的“桥梁”。建设以科技成果评价,新技术新工艺中试放大,新装备开发使用和技术成果交易与转化为主要方向的技术创新与服务集成化平台。通过为实验室技术,发明人或研发机构提供中试放大,将实验室技术转化为可产业化的工程化技术,提高工程化水平,降低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风险与损失,增加技术成熟度和附加值,使技术服务能力得到质的提升。

(三)建立综合性科技成果交易平台。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需形成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以市场化交易平台为载体、以专业化服务机构为支撑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格局。加强科技成果信息收集,甄别及加工能力,以需求为导向发布一批符合产业转型升级方向、应用面广、效益显著的科技成果包。发挥平台的成果筛选、市场化评估、融资服务、成果推介等综合作用,运用互联网+”战略拓展企业技术难题服务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路径,加速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科技成果的转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高效市场化与高度专业化相结合的成果推广平台提供全过程的专业技术服务。通过整合市场要素建立综合性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大力发展技术交易市场、科技风险投资公司等中介服务组织,利用平台的聚集和辐射作用,促进科技信息交流,成果转化,使技术成果价值最大化。

(四)打通创新链和产业链,促进成果、技术、资本和产业全过程创新。通过政策鼓励、金融支持、人才支撑、价值保护和风险共担激活应用端。一是政府要继续制定和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相关政策,进一步打通创新链和产业链,实现无缝对接。二是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培育一批天使投资人和创投机构,支持初创期科技企业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三是努力培养技术转移服务人才。推动有条件的高校设立科技成果转化相关课程,依托有条件的地方和机构建设一批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加快培养一批专业化技术经纪人队伍。出台激励政策,参照招商引资政策,对成功转移技术按交易额一定比例给予经纪人或中介机构奖励。四是为促进科技成果和金融深度结合,发挥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贷款风险补偿应实行省、市、区县(园区)、银行共担原则。

(五)强化区域协调,促进科技成果跨区域流动与应用。为了体现公平和效率,需要合理配置区域资源,实现跨区域科技成果资源共享,发挥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协同效应,促进科技成果的要素合理流动,同时改善区域竞争环境,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科技成果自由流通,提高科技成果跨区域流动的效率。

(六)建立开放共享的科技成果信息库。一是加快建立全省统一的科技成果信息公共服务系统。积极构建互联网+成果转化平台,制定科技成果信息采集、加工与服务规范,推动各类科技计划、科技奖励成果数据互联互通,畅通科技成果信息收集渠道,提供科技成果信息查询、筛选等公益服务,完善信息共享机制。二是强化科技成果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需求,鼓励各类机构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围绕企业技术需求和发展方向,积极开展科技成果信息的筛选、加工等增值服务,向企业精准推送科技成果信息。